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财盘配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重要见证。目前,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明智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财盘配资,非遗是如何赋能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的?
8月2日10:30,在成都阿来书房举办的2025名人大讲堂“非遗传承”季第四场讲座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将以《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题,解析“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融合式创新路径的驱动机制与实施策略。
作为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维系着中华文化的根脉。“文化产业已经走向了从单看产业到注重人文经济学,从文化生产力到关注文化创新力的时代。”向勇介绍,近年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积极参与昆曲、陶艺、漆艺、年画等各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逐渐建立起一条包括文化挖掘、技艺标准、材质规范、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的全流程活化体系。
“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观念越来越主流,并带动了很多‘非遗+’新业态、新范式。”在他看来,非遗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经济资源与发展动力。2015年,向勇回家乡——四川省宣汉县白马镇毕城村修缮祖屋时,便萌生了乡村建设的想法,并用四年时间规划打造了毕城生活美学深度体验村和白马森林文创小镇。
这座集美术馆、影音馆等公共空间,书房、茶室等生活空间和禅修室等研习空间于一身的“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文创综合体,以宣汉特有的文化资源和风土人情为创意素材,通过精巧的空间布局和氛围营造,将传统乡贤的人文理想和现代创客的精益追求相结合,让游客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本次讲座中,向勇将结合白马镇等经典案例,深入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引擎的重要作用财盘配资,阐明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价值,并探讨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届时,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官方微博、封面新闻视频号、川观新闻、四川观察、四川发布等平台将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全方位展现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