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大明淮王殿下、蒙古太师也先聚富人,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帮当朝皇帝朱祁镇过了刻骨铭心的中秋节。事后,瓦剌大军并未停止进攻的步伐。在也先看来,明军精锐已经覆灭,又手握大明皇帝这个王炸,拿下北京易如反掌。然而关键时刻,大明展现出了自己的骨气。九月初在群臣的逼迫下,明英宗生母孙太后被迫妥协,立庶子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尊亲子为太上皇。一个以明代宗为核心,兵部尚书于谦为总指挥的君臣组合就此诞生,于次月在北京城下给予也先所部迎头痛击,迫使瓦剌退兵,史称北京保卫战。
北京正阳门城楼
京城虽然守住了,可京畿地区却遭到瓦剌大军的肆虐,连位于昌平天寿山的长陵、献陵、景陵三大帝陵都被焚,位于西山一带的卫王朱瞻埏等明朝亲王公主坟园也逃不脱被鞑贼侵犯的命运,园区遭到破坏,供器俱被掠去。战后,朝廷虽派员探查各坟园受损情况,但急需处理的事务众多,宗室坟园的优先级别并不高,只能放到后面在处理。部分坟园的恢复工作直到景泰中期才进行。
卫王朱瞻埏究竟是何身份,为何会安葬在北京西山,他身上又有那些故事呢?
备受宠爱的幼子
朱瞻埏(音shān或yán),生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为朱高炽庶十子,生母恭肃贵妃郭氏。明仁宗共有十子七女,公主中最幼的真定公主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所以他是朱高炽名副其实的幺儿。
俗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王公贵族因有权位要传承,对身为继承人的长子更为重视。寻常百姓没皇位可传承,自然对作为老来子的幼子会多一分偏爱。然而人性是相通的,即便贵为皇帝,随着年岁增长,儿孙绕膝的需求会愈发强烈,人类幼崽那软萌萌的可爱劲,正好能满足其欲望,故往往幼子会分得除嫡长子外最多的关爱。
更何况朱瞻埏的生母郭贵妃是父皇的宠妃,自她入东宫后,朱高炽便移情于她,使得她超越太子妃张氏宠冠东宫。武定侯复爵一事,便将这一现象体现的淋漓尽致。
郭氏乃明朝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孙女。郭英凭借着自己的睿智躲过了洪武后期的刀光剑影,并深受明太祖赏识,成为其留给皇太孙的武将班底之一,多名家族因此成员于皇室联姻,可谓是风光无限。
郭英家族谱系图
然而靖难之役最终的获胜者是燕王朱棣,而非郭英效忠的建文帝。靖难时期,他多次率军与燕军交战,朱棣称帝后削其军权,只保留武定侯爵位。永乐元年(1403年)郭英去世,明成祖虽依例给予哀荣,可武定侯爵位却遭停封。郭氏入东宫为妾,便是武定侯家族为复爵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初一,明仁宗这位新天子诏命左军都督同知郭玹袭封武定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武定侯爵位当由皇帝的姑父、长支郭镇一脉承袭,继承人为其嫡子、明仁宗的亲表弟郭珍。结果继承爵位的却是出自二支郭铭一脉的郭玹。此举引发了长达一甲子的武定侯爵位之争。
皇帝废嫡立庶,根源就在于郭贵妃出自武定侯二支,郭玹乃她亲兄弟。
明仁宗是大明十六帝中少数没被黑过的帝王,即便是“朱胖胖”这个称号,也是网友针对其身体状况而发出的戏谑称呼,并不存在什么恶意。可就宠爱郭贵妃这点而言,他也是个有个性,存在黑历史的皇帝。要知道大明诸帝无论怎么被黑,可深情这一点,无人能否认。偏偏他这里出现了意外,永乐年间与正妻张氏相互扶持携手走过那些风风雨雨,感情定然很是和谐,郭氏入宫后,一切都变了,网络上女生吐槽男生的一个用语很适合他:大猪蹄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十一日,明仁宗大封宗室,此前名爵全无的皇子自然也名列其中,9岁的朱瞻埏受封卫王,封国河南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
长史既是藩国文官之首,同时肩负教导藩王的重任,明仁宗给幼子配备的长史组合非常豪华。左长史金寔(音shí),曾参与《明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修撰,属于当世大儒,更是其潜邸旧臣,属于嫡系人马。右长史杨黻(音fú),为人“练达如素习,临事揆理务当于公”,朱高炽登基后下诏求言,他上疏论十余事,切中时事,多被采纳,深受皇帝陛下好评。
明仁宗剧照
位长史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平素“日以诗书进,说事开益皆由于正,裁处庶务粲然条理,其僚属以下咸心服之”。在二人的潜移默化下,朱瞻埏“孝谨好学,以贤闻”(《明史》)。
这对年幼的卫王而言是一种幸运聚富人,却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幸。
因为太过高调,迟早要跌跟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驾崩。次月,自南京冲冲赶回的皇太子朱瞻基继位。本不当殉葬的郭贵妃,因为平时太过高调,深深得罪了皇后张氏、明宣宗母子,最终名列殉葬名单,成为五名为皇帝殉葬的嫔妃之一。
双亲疼爱的幸福生活就此宣告结束。
大明宗室首席大祭司
两个月后,胞兄滕王朱瞻垲(音kǎi)薨逝。短短三个月内接连失去三位至亲,对年幼的卫王殿下聚富人心灵应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史籍称卫王“幼善病”,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明宣宗对朱瞻埏这位小自己近20岁,又体弱多病的弟弟特别照顾,《明史》称“宣宗抚爱之”,使其得以茁壮成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被认为与个人的命运有一定的关联。朱瞻埏的“埏”字属于多音字,读作埏(shān)时其本义为用水和泥,读作埏(yán)时其本义为墓道。不管那个读音,都和阴宅存在关联,结果他与祭祀打了一辈子交道。
天坛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以敬畏上天、尊奉祖先为核心的“敬天法祖”思想,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华夏文明持之以恒的最高信仰。也正因此,在古代祭祀被抬高到与征战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两大事宜。
主持祭祀北京诸陵
天地、社稷、山川,本朝历代帝陵,太庙,则是实施国家祭祀的最重要对象。受《皇明祖训》“谨出入”准则的约束,大明历代皇帝一般很少出城主持帝陵的祭祀,往往委派在京亲王或勋臣代为主持,特别是宣德朝以后,此举成为惯例。
依据宣德年间行在礼部官员的奏疏所言,宣德以前对帝陵进行祭祀的时间包括清明、中元、冬至这三个节日,宣德以后增加正旦、先帝忌日、万寿圣节、下元等节。
“(洪熙元年十月)壬辰,行在礼部奏:‘故事岁遇清明、七月望及冬至日,行在太常寺具祭仪,在京文武衙门分官祭长陵。今后每岁祭献陵,宜如长陵之礼。’从之。”(《明宣宗实录》)
大明王朝十六帝中,除因为自己作死被“好四叔”掀翻在地的建文帝外,其余十五位天子都有自己的陵寝。其中开国皇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钟山,明代宗的景泰陵位于京西金山口(今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金山口),最初规格为亲王坟园,经过明宪宗、明世宗两代皇帝增修,大致符合帝陵规制。其余十三座帝陵都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合称明十三陵。
宣德朝,天寿山陵区只有两座帝陵:明太宗朱棣的长陵和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德初年,每逢祭祀之期,明宣宗大多会委派二弟郑王朱瞻埈(音jùn)赴天寿山告祭,偶尔改派五弟襄王朱瞻墡主持祭祀。
十三陵景区
宣德四年(1429年)八月,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音shàn)、荆王朱瞻堈(音gāng)、淮王朱瞻墺(音ào)和梁王朱瞻垍同时之国。在京亲王只剩下时年25岁的越王朱瞻墉(音yōng)和14岁的卫王朱瞻埏。
在越靖王朱瞻墉篇中,我们分析过他不之国与所谓的皇帝备胎无关,极有可能是身体太差,连“幼善病”的十弟朱瞻埏都不如,自然不可能让他远赴天寿山主持祭祀。于是乎,年幼的卫王殿下,挑起了祭祀官的职责。
自宣德四年至正统三年(1438年),每年正旦(正月初一)、万寿圣节、清明、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初一,实际当为寒衣节)、冬至诸节,如无特殊情况,朱瞻埏都会奉命赴天寿山告祭长陵、献陵。进入正统朝,祭祀对象又多了明宣宗的景陵,祭祀时间则增加了帝后的忌日。
南下祭祀孝陵
位于南京的孝陵作为开国皇帝的帝陵,在大明诸陵中地位无与伦比,北京诸陵的祭祀仪式都遵照对孝陵祭祀规则而行。受靖难之役影响,建文朝有关孝陵的祭祀失载。
朱棣推翻大侄子后,于建文四年六月十六日亲祭孝陵,随即于南京紫禁城登基称帝。永乐元年(1403年)和永乐二年的太祖忌日当天,明成祖都曾亲率百官赴孝陵致祭。
“(永乐元年五月)丙戌,太祖高皇帝忌日。是日早,上率诸王奉先殿祭毕,仍率百官躬诣孝陵致祭。公、侯、驸马、伯、文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于殿前行礼,五品以下官于门外行礼。”(《明太宗实录》)
此后直到迁都北京前,孝陵的祭祀情况因史籍未载,不得而知。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旦,明成祖正式宣布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上年十月十七日,皇太子朱高炽自南京启程,率领群臣北上北京。十一月初九,冬至节,暂时留守南京的皇太孙朱瞻基奉命告祭孝陵。十二天后,他追随父王的脚步启程北上。父子俩于十二月二十五日抵达北京。
明孝陵
据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明仁宗对妹夫驸马都尉沐昕的处置可知,在此之前孝陵的祭祀工作留守南京他主持,极有可能自迁都以后至宣德时期十余年间,孝陵的祭祀事宜都由这位长宁公主夫君主持。
“戊辰,敕守南京驸马都尉沐昕自今孝陵四时祭祀,命尔行礼,必诚敬请清洁以格神明,不可纤毫怠忽,其都督府印封襄城伯李隆兼管,尔不必预。”(《明仁宗实录》)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皇太子朱瞻基奉命前往南京告祭孝陵,此举属于新皇即位后进行的告陵仪式,不过因明仁宗有意迁都南京,朱瞻基这次南下还有另一层使命。不成想,当月皇帝便驾崩,迁都之事告终。
同年八月,郑王朱瞻埈奉命,就明宣宗即位事宜,赴南京向孝陵进行告祭仪式。
那么生于南京,长于北京,同样主持祭祀工作的朱瞻埏有没有去过孝陵呢?
答案是有的。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驾崩,随即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初九,朱瞻埏奉命赴南京,在三月十一日清明节当日告祭孝陵。此行并不仅限于清明节的常态祭祀,还应当有就新帝继位改元之事告祭曾祖父的目的在,后面这条才是主因。
卫王殿下这趟差事办的不错,以至于自长史以下数百名卫王府随行人员都获得了朝廷的赏赐,其本人理应也获得嘉奖,只是实录未提及。
主持其他祭祀
除负责祭祀帝陵外,朱瞻埏偶然还会客串主持其他祭祀工作。
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初九,明宣宗率军北上进行秋狝(音xiǎn)。自先秦时代起,君主会举行四时畋猎,称:春蒐(音sōu)、夏苗、秋狝、冬狩。四时畋猎体系是君主巡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为狩猎,十位巡视疆域,顺带练兵。
这是继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宣德五年(1430年)十月之后,明宣宗第三次亲率大军巡视北方边境。此次出巡直至十月初三才返回京师。明代太庙的四时祭移至每季孟月初一进行。所以十月初一需在太庙举行冬祭。往常由皇帝亲自主持,此次他明显赶不及,故派人告诉卫王,让他代自己行礼。
“(九月)戊子,遣官赍书谕卫王瞻埏曰:‘孟冬享太庙。至期,王代行礼,其敬慎之。 ’别敕行在礼部及太常寺文武群臣陪祀如仪。仍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于下元节祭长陵、献陵。”(《明宣宗实录》)
太庙
能亲自巡狩北疆,明宣宗的身体状况显然很健康,然而两个月后情况陡然直下。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他突然“不豫”。其后数日,病情愈发恶化,年底恰逢三年一次的大祭:祫(音xiá)祭。皇帝陛下无力主持,只得在此委托十弟前往太庙行礼。
“壬申,立春,免贺礼。文武群臣诣左顺门问安。岁暮享太庙,遣卫王瞻埏行礼。”(《明宣宗实录》)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驾崩,继位的新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年幼,无力主持各种艰巨而繁复的皇家祭典,因此将包括太庙四时祭,南郊大祀天地,以及祭太社、太稷、山川、城隍等一系列本需皇帝亲临的祭典,统统交给朱瞻埏这位十叔主持。
连宣德十年六月,明宣宗神主升祔太庙,也由卫王朱瞻埏赶赴太庙行礼。至此,卫王殿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明宗室首席大祭司。
阿越说
按照传统,一个人去世后有三次大祭,分别为小祥、大祥和禫祭。“小祥”指周年祭,“大祥”指两周年祭,“禫祭”则是除丧服之祭,一般在大祥之后六十日举行。禫祭之后,丧礼正式结束,孝子贤孙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节奏。
明宣宗禫祭之后,22岁的卫王殿下也迎来了自己的婚礼。正统二年(1437年)七月初六,明英宗正式册封东城兵马指挥杨顺之女为卫王妃,担任册封正副使的分别为成国公朱勇和吏部尚书郭琎,一个是可以在勋臣之中名列前三的顶级勋贵,一为可与内阁大学士们分庭抗礼的六部之首:天官,可见朝廷对卫王婚事的重视。
可这桩婚礼却成了卫王殿下无法承受之重。
正统三年(1438年)十月二十九日,卫王朱瞻埏薨逝,在位14年,终年23岁,朝廷赐谥曰恭。谥法“尊贤贵义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敬事供上曰恭”,这是一个典型的美谥。不仅如此,《明实录》还罕见的不惜笔墨用较长篇幅撰写其生平,可见对其品性的认可程度。
“己卯,卫王瞻埏薨。王,仁宗皇帝第十子,母肃恭贵妃郭氏。永乐十四年生,册封为卫王,留居京邸。为人孝谨,雅好学问,宗室中号称贤王。正统初祀礼皆王代行。至是薨,年二十三。上甚哀念,为辍视朝三日。遣官祭葬,谥曰恭。”(《明英宗实录》)
北京西山
十一月二十八日,卫王妃杨氏在确定自己没有怀上遗腹子后,选择自经殉葬。明英宗特赐谥曰贞烈,让夫妇二人合葬。据《弇山堂别集》记载,卫恭王坟园位于顺天府豹里山,具体位置不详。
卫恭王无嗣,卫国在其去世后除封。好在宗王地位特殊,即便无嗣,其祭祀工作朝廷也会命人负责,至于是否上心,就看当权者与具体负责此事的官员的良心而定了。
朱瞻埏身前曾将自己在顺义县的庄田共二十三顷,施给了当地的大慈恩寺。弘治十四年(1501年),当朝皇帝的五弟岐惠王朱祐棆(音lún)因无嗣除封,灵柩运回京师安葬,坟园恰好落在卫恭王施舍给大慈恩寺庄田界内。卫恭王坟园司香奉御曹德为此上疏朝廷,请求对该庄田的香火钱分配问题做出裁决。最终该处庄田的收入被一分为三,二王、大慈恩寺各享一份。
由这一记载观之,卫恭王坟园似乎在该庄田附近。而岐惠王墓位于今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石府社区,故卫恭王墓也当在这一带,阿越怀疑石府村这个名字也很可能与卫王有关。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